策略模式是一种定义一系列算法的方法,从概念上来看,所有这些算法完成的都是相同的工作,只是实现不同,它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调用所有的算法,减少了各种算法类与使用算法类之间的耦合

策略模式就是用来封装算法的,但在实践中,我们发现可以用他来封装几乎任何类型的规则,只要在分析过程中听到需要在不同时间应用不同的业务规则,就可以考虑使用策略模式处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

面向对象的编程,并不是类越多越好,类的划分是为了封装,但分类的基础是抽象,具有相同属性的功能的对象的抽象集合才算是类。

抽象策略Strategy接口:定义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, 这是一个抽象角色,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。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

//策略接口
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

{

     /**

      *策略方法

      * /

     public void strategyInterface();

}

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类:封装了具体的算法或行为,实现Strategy接口

//具体策略A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{

    @Override

     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(){

         //相关业务 

     }

}

//具体策略B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{

     @Override

     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(){

         //相关业务 

     }

}

//具体策略C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C implements Strategy{

     @Override

     public void strategyInterface(){

         //相关业务 

     }

}

环境角色类:持有一个Strategy的引用。

public class Context{

     //持有一个具体策略的对象

     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;

     

     /**

      *构造函数,传入一个具体策略对象

      */

     public Context(Strategy strategy){

         this.strategy=strategy; 

     }

     /**

      *策略方法

      */

     public void contextInterface(){

         strategy.strategyInterface(); 

     }

}

客户端:

public class Client{

     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
          //选择并创建需要使用的策略对象

          Strategy strategy=new ConcreteStrategyA();

          //创建环境

          Context context=new Context(strategy);

          //业务结果

          context.contextInterface();

     }

}

策略模式的优点:

(1)策略模式的Strategy类层次为Context定义了一系列的可供重用的算法或行为,继承有助于析取出这些算法中的公共功能

(2)简化了单元测试,因为每个算法都有自己的类,可以通过自己的接口单独测试。

(3)当不同行为堆砌在一个类中时,就很难避免使用条件语句来选择合适的行为。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(if-else)语句。将这些行为封装在一个个独立的Strategy类中,可以在使用这些行为的类中消除条件语句。

策略模式的缺点:

(1)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,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。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,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。换言之,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算法或行为的情况。

(2) 由于策略模式把每个具体的策略实现都单独封装成为类,如果备选的策略很多的话,那么对象的数目就会很可观

参考链接:

参考书籍:《大话设计模式》

本人初学者,请大牛多指教!